乡愁是那碗啦井凉粉
与您相伴
听兰坪
文:赵丽春
读:熊长飞
图:杨跃齐
01
曾经看过梁实秋先生的一本书,专写种种菜肴、餐饮习俗勾起的他对故乡的回忆、怀念及思考。的确,味蕾的记忆精准而敏感。有一种小吃,不管在什么地方遇到总会来上一碗,只要它的滋味触碰到我的舌尖,脑海中便会不由自主地蹦出两个字——啦井。
小时侯我家住在啦井急坡街,豆腐社在平街子尽头的小河边,那间小小的简陋的木板房是专做豆腐和凉粉的地方,那里一直一直都是我最乐意去的,也是那个缺吃少穿年月啦井人间烟火最旺的地方。在我幼小的心目中,那间小木房就是生存和希望。
终于等到了吃凉粉的日子。早上母亲给我2毛钱,说她要去离啦井5公里的地方去干活,晌午才回得来,叫奶奶多做些早饭,叫我买些凉粉回来,晌午就吃凉粉拌冷饭。弟弟妹妹们一听就欢呼起来。
等母亲一出门,我们就相互簇拥着来到豆腐社。大妈们才开始做呢,被烟火熏得黑黢黢的木板房里,弥漫着一股豆浆味,只有个大大的灶,上面架着大大的五口铁锅,锅里的水冒着腾腾的热气。我和弟妹们,因为来得早,只好到灶旁边等。灶旁边,有一些简易的长凳和大块大块的柴火,我吩咐弟妹们坐好,自己主动担起了烧火的工作。豆腐社的阿姨们见我们如此乖巧,就没撵我们走。
我把火烧得旺旺的,火太旺了,串出“呼呼”的响声来,大妈说:“火笑了,火笑了,火笑了客人到,你们家今天会来客人喽。”我们家会来什么客人呢?弟妹们眼里的星星一闪一闪的,不用说我也知道,大家希望是爸爸,因为常年下乡、驻村难得回来的爸爸每次回家,总会带一两个客人,而这一两个客人的背篓里总会有我们喜欢吃的板栗、核桃、干柿子……
水很快就烧开了。两个大妈,一个端着一大盆豆浆缓缓地倒入锅里,一个拿一根圆圆的棍子使劲地搅着搅着……豆浆由稀到稠,由稠到黏,咕嘟咕嘟的翻滚着,散发出丝丝缕缕诱人的香味!看着闻着,感觉这咕嘟咕嘟的声音和肚子里发出的声音是如此的相似。
终于出锅了,两个大妈把滚烫的凉粉汤一瓢一瓢地舀到盆子里,再倒进大簸箕里冷却。舀完后,大妈拿起那个超大的锅铲,使劲地把锅粑铲起来,于是我和弟妹们的手里就有了一捧金黄金黄的香香的脆脆的凉粉锅粑,吃得心满意足。一刹那间,我有了长大后也学做凉粉并且做一辈子凉粉的想法。
大妈说:“你们先回家吧,我们也要下班了,等凉粉冷却后才卖的。”我和弟妹们都不愿回去,继续待在那儿看其他大妈做豆腐、卖豆腐。人来人往,一直到凉粉彻底凉了,卖凉粉的大妈来上班,才买了凉粉回家。
回到家,发现妈妈叫了几个邻居过来一起吃,妈妈说:“吃凉粉,人越多越好吃,争着吃、抢着吃才好吃,人少了吃起来反而没味。”一顿晌午饭就这样热热闹闹的开始了……我想大家吃的或许不是这个冷饭拌凉粉,而是这个气氛吧!
习惯了这最简单最纯朴的味道,外面精致繁复的风味反倒不在意了。原因很简单,那些精致的菜肴只是表面光鲜,好味道全是调味品的堆积,吃不出用心,就更不用谈什么家乡的风味了。
02
八五年我考取了怒江师范学校。那时去州府六库读书,要两天半的时间。下关住一宿,保山住一宿,第三天中午才抵达。我当时晕车晕得很厉害,啥也吃不下去,饿了一天一宿了。同车的大客车上,有好几个同学和我一样也是晕车晕的很厉害,一路走一路吐。有人安慰我们:“坚持一下吧,到保山吃碗凉粉就好了,保山凉粉可好吃了!”怀揣着希望,好不容易挨到保山,入住后,我们就直奔凉粉摊。的确,保山凉粉外观上比啦井凉粉精致多了,调料也多,但味精味太重了,没啦井的原汁原味。
九一年我初为人妇,嫁的老公是鹤庆人。在鹤庆,他问我,想吃什么?我说我喜欢吃凉粉。于是他就领我去鹤庆最有名的一个凉粉摊吃。这家店门庭若市,好不容易才吃上,凉粉看起来还可以,佐料也多,可吃起来却没什么味,我问同去的大姐:“你们做凉粉时不放盐吗?”大姐说,我现在给你放了呀,你拌一下就行了。现在才放能入味吗?“有油无盐,吃死不甜。”难怪这么味淡。
零三年我带孩子去旅游。路过临沧的时候,想着吃一碗临沧的凉粉,临沧的凉粉看起来和啦井、保山、鹤庆的凉粉没什么差别。只是等所有的程序都弄完我准备开吃时,意外的卖凉粉的阿姨娴熟地在凉粉上加了一勺油腻腻的肉酱,凉粉还放肉酱?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孩子看见那肉酱也不想吃,我哄她:“乖,将就一下吧,以后妈妈带你回啦井吃。”
03
人是有感情的,当你穿行异乡的时候,脑海中突然涌出一样家乡的小吃,那种感觉,就是乡愁吧。保山、鹤庆、临沧等等这些地方的凉粉实在满足不了我的味蕾,所以在那些地方吃凉粉时,我会无一例外的想起自己的家乡。
只要有机会去啦井或者路过啦井,我是必定要吃一碗凉粉的,晶莹剔透的凉粉被切成条堆在碗里,一勺泡酸菜,一点酱油,一小勺花生粉,一勺油辣子,一两滴花椒油,再撒上一些切得细细的翠绿的葱花,让人忍不住咽口水,迫不及待地端在手里,胡乱拌几下,就囫囵吃了起来。凉粉下肚,唇齿留香,那熟悉的灵魂深处的味道,那熟悉的乡音,像一首从远古传来的歌谣,在我的生命里迂回跌宕……
原来那最简单、最质朴、最本真的风味,才是最难忘的,因为他总是承载着你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对儿时贫乏又温暖时光的留念,对渐行渐远日子的不舍,就像落叶眷恋树根一样,铭刻在我的骨髓里。
哦,乡愁是那碗啦井凉粉。
作者简介
赵丽春
女,白族,兰坪县城区二小教师。书斋名:听花簃。
因为工作的原因,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撰写得较多。文学作品散见于华夏散文、怒江文艺、兰坪文学、石月亮等刊物。对待工作有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对待学习有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爱好广泛,喜欢书法、朗诵、音乐、旅游和户外运动。邮箱:
qq.头部白癜风的治疗白癜风诊疗规范